查看完整版本: Phalaenopsis mannii 曼尼蝴蝶蘭
頁: [1]

dream1123 發表於 2022-1-28 02:12 PM

Phalaenopsis mannii 曼尼蝴蝶蘭

Phalaenopsis mannii 曼尼蝴蝶蘭
一、前  言
曼尼蝴蝶蘭是分佈很廣物種,它的似星形,似鳥爪型,花型一點都不好看,但很特殊,而且有迷人斑點花紋,白色鏟子狀唇瓣是它的特色之一,它屬於特殊珍奇類蝴蝶蘭,在台灣它是常見蝴蝶蘭珍奇原生種,它易種植,種植蝴蘭喜歡收藏原生種之一,它特殊黑色斑紋變種是蝴蝶蘭少見色彩,它花不漂亮但容易多梗來花,花朵數多,彌補不花型飽滿缺點。下面就來介紹這一蝴蝶蘭中特殊原生種。
二、曼尼蝴蝶蘭  Phalaenopsis mannii
曼尼蝴蝶蘭(Phalaenopsis mannii)又稱、曼恩蝴蝶蘭、曼氏蝴蝶蘭、版納蝴蝶蘭,在英文通稱為Mann's Phalaenopsis,曼尼蝴蝶蘭、曼氏蝴蝶蘭、曼恩蝴蝶蘭的稱呼都是其種小名在翻譯上的小差異關係,種小名是紀念曼尼蝴蝶蘭發現採集者,德國的植物學家,古斯塔夫·曼(Gustav Mann),版納蝴蝶蘭是指在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發現此物種分佈。
曼尼蝴蝶蘭是德國植物學家古斯塔夫·曼(Gustav Mann)加入印度林務局時,他在1868年5月印度東北部錫金發現採集一蝴蝶蘭新物種,他將此標本和一張漂亮寫真照片寄給了德國植物學家萊興巴赫(Reichenbach f.)鑑定,在1871年萊興巴赫確定是未見過蝴蝶蘭新物種,他以古斯塔夫·曼(Gustav Mann)之名來命名,種小名是為紀念這位幸運的發現者,及他為科學做出了最傑出貢獻。
有趣是當時受僱於休·洛 (Hugh Low & C )園藝公司的威廉·博克索爾(William Boxall)被派緬甸完成派瑞許傳教士收集和發現,並探索中國邊境,其主要目的是收集蘭花,他將這些採集植物送回歐洲,由德國植物學家萊興巴赫鑑定,在1883年將一蝴蝶蘭新物種以威廉·博克索爾之名命名,學名為
Phalaenopsis boxallii,雖然博克索爾蝴蝶蘭(Phalaenopsis boxallii)和曼尼蝴蝶蘭(Phalaenopsis mannii)都是由萊興巴赫命名,但最後証明這二個物種是同一物種,依國際植物命名規則曼尼蝴蝶蘭(Phalaenopsis mannii)比博克索爾蝴蝶蘭(Phalaenopsis boxallii)還早被命名發現,所以曼尼蝴蝶蘭為被承認有效命名,而博克索爾蝴蝶蘭被列同義名。
曼尼蝴蝶蘭(Phalaenopsis mannii)有幾個變種如下:
1.Phal. mannii f. mahogany
花色帶有厚厚的深褐色斑點。
2.Phal. mannii f. black
斑點為黑褐色。
3.Phal. mannii f. flava
唇瓣是白色的。整朵花片呈黃色,沒有斑點。在台灣和美國園藝常看到。
三、 分 類 學
1.最早在1871年由德國植物學家萊興巴赫(Reichenbach f.)命名描述,學名為”Phalaenopsis mannii”,並發表在《園丁紀事和農業公報》( Gard. Chron. )。
曼尼蝴蝶蘭(Phalaenopsis mannii)是屬於Polychilos 裂唇蝴蝶蘭亞節,它分佈範圍很廣,在不同區域花色有不同差異,它的變型有近黑色斑點、褐色大斑及最難得稀少黃化變型,但有正式發表變型只有在2001年由美國植物學家埃里克·奧爾斯頓·克里斯滕森(Eric Alston Christenson)所描述分類黃化變型(Phalaenopsis mannii f. flava),但標本來源不被認可,被歸為同義名,但在園藝上常見到人工繁殖黃化變型。
2.在1982年馬來西亞植物學家沈培順(Shim, Phyau Soon)將蝴蝶蘭底下裂唇亞屬(Subgens Polychilos)獨立出來為一個新屬,原底下曼尼蝴蝶蘭 ( Phalaenopsis mannii)被更改學名為”Polychilos mannii”,並發表於《馬來西亞自然雜誌》(Malayan Nat. J.)中。但這一分類,並沒有得到其它植物學家認同,曼尼蝴蝶蘭還是維持原來分類。
茲將同義名列於下:
Homotypic Names:
Polychilos mannii
Heterotypic Synonyms:
Phalaenopsis boxallii
Phalaenopsis mannii f. flava
四、生 態
曼尼蝴蝶蘭分布於尼泊爾、印度、緬甸、越南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,生長於海拔500~1500公尺溪流和河流附近有茂密的灌木叢容易下雨潮濕濶葉林的區域。根肉質長扁或圓柱形,莖很短,由4~5枚近基部葉片包圍,葉長約20~35公分寬約4~7公分,葉片直立或平展,稍鬆散,倒卵狀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,突然銳尖,略呈鐮刀狀,淡綠色或多或少帶有棕色(尤其是向基部)細小的斑點,有脈,具關節和抱莖的鞘。
花序自莖節抽出,花序梗與葉一樣長或稍長,展開或稍下垂,粗壯,幾乎不壓扁,綠色非常細密地點綴著淡紫色,有時簡單,多有2或3個短枝,一花梗可開5~10朵花,種壯有時可達到20幾朵花。花序為總狀花序有少數為圓錐狀花序,在春、夏間開花,花的香味無至淡香。
花臘質,花徑3.5~4公分,花色為黃色底具有紅棕色-咖啡色-黑色的斑紋。單花壽命約15~30天,花期約2個月。花朵平展,萼片非常平展,凸出,有輕微的波浪狀和強烈外卷的邊緣,在靠近頂端的外側有一個強烈的細尖狀隆起。背萼片線狀舌狀,鈍,側萼片稍大,披針形近匙形,銳尖,強烈不對稱。
花瓣與萼片幾乎相似,但較窄且稍短,先端稍加厚,披針形舌狀,銳尖。花瓣比側萼片短一半,下部稍反折。唇瓣白色,側裂片直立縱裂,長圓形至近四棱形,頂部斜截斷。正中裂伸直,呈錨狀,臂稍下彎,鈍,具細小齒,頂端有乳突。花盤在側葉之間呈現出一個橫向肉質扁平瘤狀體,其上覆蓋著兩個長的、鑽形的、發散的附屬物,並且在這個瘤狀體前面有一個長的直立附屬物,鈍的,橫向壓縮。
曼尼蝴蝶蘭有幾種變型,其中最有名是近咖啡黑色斑點變型,及黃化變型(f. flava),據說黃化變型最初是由美國知名的蝴蝶蘭育種家愛琳‧多布金(Irene Dobkin)女士所擁有,台灣純色黃化變型最早是來自愛琳‧多布金,再自行繁殖,而曼尼蝴蝶蘭黃化變型自行繁殖最多是美國和台灣。
曼尼蝴蝶蘭有些個體花朵形狀與鹿角蝴蝶蘭(Phalaenopsis cornu-cervi)相似,其二個物種最容易區別是花梗形狀,曼尼蝴蝶蘭呈粗狀圓柱形,而鹿角蝴蝶蘭花梗呈粗狀扁平形,上有一節節三角形花鞘,這是二者最容易區別地方。
曼尼蝴蝶蘭容易種植,可板植或盆植,喜潮濕有遮蔭地方,其種植方法與一般蝴蝶蘭相同,是蝴蝶蘭原生種中,容易種植原生種之一。
圖一:曼尼蝴蝶蘭(Phal. mannii)(一)
圖二:Phalaenopsis mannii 'Black'(一)
圖三:Phalaenopsis mannii f. flava
圖四:曼尼蝴蝶蘭(Phal. mannii)(二)
圖五:Phalaenopsis mannii 'Black'(二)







...<div class='locked'><em>瀏覽完整內容,請先 <a href='member.php?mod=register'>註冊</a> 或 <a href='javascript:;' onclick="lsSubmit()">登入會員</a></em></div><div></div>
頁: [1]